国学大师?

前有雷公“太极”的太极,后有闫芳“大师”的沾衣十八跌;昨天我有幸又认识了一位“国学大师”。素来敬仰季羡林老先生,有过之陈家沟。对“国学”二字敬畏之心不言于表。

此“大师”名为翟鸿燊。甚至在我打完这个名字之后,默认候选词有且只有“大师”二字。可见此人之名声在外。

既为国学大师,虽不及季先生,但也应对古典之精粹信手拈来,知识之储备面面俱到。

这不,视频开头便说道:“孝顺的孝加上文化的文,是教育的教。不孝不教。”好一个拆文解字。对汉字的来源都了如指掌,不愧为“大师”之名。

不巧的是“攵”虽然我们称呼其为“反文旁”,但它的真正读音为“pū”(与扑同音)。而更不巧的是,有个字长的和它很像的字也读“pū”,即“攴”。

实则拖九年义务教育之福,在语文课上我们了解到“攵”为古字“攴”的现代写法。这一点让我感到惊讶,莫非是小学老师搞错了?毕竟我们一直读作反文旁,怎么可能于“文”字毫无关系。

今天下了课我第一时间就去了图书馆三楼语言区。找到了《字源》字典。其中,对教育的“教”是这样描述的:会意兼形声字。甲骨文从“攴”(手持棍形),从子,从爻(表明通)。会督责教导孩子效仿学习使明通道理之意。隶书变楷书后写作教。

它的甲骨文写法是这样的:

Loading

其中左上为“爻”;左下为“子”;其右为“攴”。

《说文·教部》说到:“教,上所施下所效也。从攴,从爻,从子。”

说了这么半天,“攴”为何意?戒尺,(轻轻)击打。
若我们回头去看“文”,必会大跌眼镜。

Loading

没错。这个外形真的是个人,胸前有画。即为“文”。文字并非文化之本意。文的本意实为“错画”、“纹身”。
如此看来,“教”之“攵”与“文”毫无半点关系。

想必是“大师”一时失误。毕竟“攵”与“文”之相像,十之八九,故,未做考证罢了。

那么刚才我们发现,“教”字除了从“攴”之外,从“爻”,从“子”。这就奇了怪了。“孝”呢?既然“孝”字有子,当然我们要先去查一下“爻”。好了,这不,不查不要紧,一查就出事。

“爻”本意指算筹交叉,为古人学习计算的工具。

还记得前面说过,“教,上所施下所效也。”就是说,老师在那里拨弄算筹,下面的人跟着模仿做。

与“孝”真是天差地别。那怎么能少的了去查一下“孝”字。令我甚是意外:“孝”字与其他字有一个不同,那便是单独增加了一个“注意”内容。而注意的内容是:“教”所从之“孝”不是“孝”。而是由下图演变而来。

Loading

至于“孝”,它是这样的:

Loading

隶书变楷书写作孝。这二字现在一样。只是现代简化汉字而统一的罢了。

“孝”本意为,孩子搀扶老人。如果是孩子拿着算筹搀扶老人过马路,边走边算,才是“不孝”也。

“国学大师”不懂字源而胡扯,就像“医生”不懂病理而胡乱开药。

这倒是让我想起了一个人,张悟本。

陈志春洋
2017年6月8日